记者陈植
中小银行存款争夺战悄然打响。
“近期,我们决定将3年期大额存单年化利率维持在3%。”一位中部地区农商行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取这一策略的农商行与城商行为数不少,个别地区城商行将3年期、20万元起存的大额存单产品年化利率设定在3.05%。
记者获悉,这些中小银行之所以采取这项策略,一是民众存款“定期化”日益普遍,中小银行需适度提升大额定期存款产品的利率竞争力,才能吸引到更多存款。二是防止存款流失,由于宏观经济波动加大,加之此前部分地区中小银行遭遇经营问题,越来越多民众倾向于将存款转至大型银行。
“在贷款利率持续压降的情况下,偏高的存款利率会进一步挤压银行的存贷款利差与净息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挑战不小。”一位西部地区中小银行人士直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3月份透露,国内贷款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银行净息差降至过去二十年以来最低水平。
记者了解到,部分中小银行之所以将定期大额存款产品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准,一个重要底气是他们加大超长期国债的配置力度,用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对冲”存款端的高利率成本。
此外,部分中小银行还大力拓展小微信贷业务并容忍更大力度的小微客群信用下沉,以获取更高的贷款利率收入,填补存款端较高的利率成本。
“但是,随着债牛行情持续令超长期国债收益率低位徘徊,加之小微零售客群的逾期率有所增加,这种做法的潜在风险也在增加。”这位西部地区中小银行人士向记者直言。
在他看来,相比“高息揽存”策略,银行更需采取多元化策略拓展存款来源,在缓解存款流失压力同时助力存款端利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准,有效改善净息差下行压力。
记者获悉,目前多数中小银行将更多精力资源用于加大获客力度,一面通过代发薪、快捷支付、司库等业务机会,促进低成本结算类企业存款资金占比上升,一面通过优化养老金融、线上理财服务“留住”更多民众的存款资金。
前述中部地区农商行人士向记者透露,尽管他们仍在发行年化利率为3%的3年期大额存单产品,但相应的产品额度较去年明显缩水,以此进一步压缩存款成本与改善净息差收窄压力。
中小银行的“揽存压力”
面对日益严峻的存款流失压力,众多中小银行不得不维持相对较高的定期大额存款产品利率以提升“存款吸引力”。
其中最典型的状况是,当众多银行将3年期大额存单产品利率调低至3%以内,或暂停发行这类存款产品时,部分地区城商银与农商行仍将这类产品利率维持在3%-3.2%。
上述中部地区农商行人士向记者直言,此举短期收效不错,民众冲着“较高”的存款利率,纷纷“改换门庭”。
但他承认,受净息差压力趋降影响,他们已悄悄压缩年化利率为3%的3年期大额存单产品额度以降低自身的存款端利率压力。如今,这类产品更像是他们吸引民众眼球与存款引流的一个“噱头”,实际的揽存效果因额度不高也日渐减弱。
记者获悉,目前能维持3年期大额存单产品较高利率的中小银行,主要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他们在小微贷款领域有大量客群与较强服务竞争力,可以通过小微贷款的相对高利率“覆盖”存款端高利率并维持净息差相对稳定;二是他们加大超长期国债配置力度,博取更高的固收类资产回报率“对冲”存款端利率高企压力。
不过,能采取这两项策略的中小银行不多,更多中小银行面对当前较大的揽存压力,只能继续“拼”大额存单产品利率以维持存款吸引力。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认为,部分中小银行能够给客户提供的可选存款品种通常较为有限,缺乏维护存量客户、拓展客户的有效抓手。除了存款产品利率定价,部分中小银行没有其他更好的手段来维持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手工补息叫停之后
为了增强存款吸引力,此前不少银行还采取手工补息方式,向部分大客户支付更高利息以吸收大额存款。
所谓手工补息,主要是银行针对某些存款业务操作失误,在系统无法自动完成结息的情况下,采用专门的补充计息交易进行手工计息处理,确保存款利息支付“无误”。但在实际操作环节,部分银行基层网点为了增强存款吸引力,将手工补息作为存款利率“补贴”的重要方式。
“此举绕开了银行内部的存款利率统一授权,造成不公平的存款利率竞争。”一位中小银行合规部门人士向记者直言。近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 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其中提到严禁银行通过事前承诺、到期手工补付息等方式,变相突破存款利率授权要求或自律上限,众多中小银行纷纷积极自查整改,基本限制手工补息的“灰色操作”。
开源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刘呈祥认为,国有大型银行、股份行对此的整改压力可能较大,原因是获得银行“手工补息”的对象,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这类企业通常会选择国有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
部分中小银行人士向记者指出,他们也存在较高的整改压力,因为他们的对公存款主要来源是地方大型企业,需要手工补息以满足他们的存款收益要求。
在多位中小银行人士看来,要真正解决“高息揽存”压力,银行一方面需通过强化财富管理、AUM综合考核,让客户留存更多的活期存款,想方设法提高低息活期存款占比;另一方面需对中长期存款进行更好的管控,通过精细化“算好账”,避免陷入“高息揽储-息差收窄-流动性压力加大”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