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金融业的一环,信托业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信托公司是唯一横跨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信托资金运用涵盖股权、债权、“夹层”、收益权投资等多种方式,推进产融结合。利用跨市场、多工具的优势,信托业为实体经济持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多层次的深度需求。
中国银行保险报 □本报记者 樊融杰
2017年以来,信托业坚持以服务高质量发展、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居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实现信托业转型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服务质效明显提升
服务支持实体经济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求,是信托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过去六年,在监管引领下,信托业围绕国家战略,采取积极措施,稳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投入,着重引导资金进入工商企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与此同时,信托公司根据回归资管行业本源的要求,大力发展标品信托,培育金融市场投资能力,投向证券市场、金融机构的规模和占比持续提升。
在为实体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新鲜血液”方面,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信托业直接投入基础产业、房地产、工商企业的信托资金余额是6.38万亿元。信托业直接投入实体经济的资金基本覆盖了实体经济的各个行业,对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去几年,在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期间,信托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拉长资金久期,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根据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对外披露的数据,2021年成立的基准收益率类产品和“基准+浮动收益率”类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4.6%,较2020年下降0.39个百分点,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021年成立信托产品平均期限为5.71年,较2020年的5.08年环比增长12.4%,拉长实体经济融资资金的久期。
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信托业深度参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大对相关基建项目融资力度,加大对区内国民经济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截至2021年末,信托业支持国家战略方面投入信托资金为3.75万亿元,其中,投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信托资金0.82万亿元,投向长三角一体化信托资金1.29万亿元,投向粤港澳大湾区信托资金0.73万亿元。
间接支持实体经济
信托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可以接受委托人委托并根据委托人需求为其量身定制财富规划和代际传承、托管、破产隔离和风险处置等专业信托服务。过去六年,信托业积极探索行业本源业务,通过发展服务信托、慈善信托,在缓解实体经济痛点、难点问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慈善信托是委托人基于公共利益目的,依法将其财产委托给信托公司,由信托公司按照委托人意愿以信托公司名义进行管理和处分,开展慈善活动的信托业务。据慈善中国信息平台披露,201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实施的第一年,全国共备案40单慈善信托。过去几年,累计备案慈善信托的数量超过千单,其中,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类慈善信托,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类慈善信托,促进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的各类慈善信托不断涌现,慈善信托已成为慈善领域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业务相继落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赋予信托财产独立性和破产隔离功能,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实现对消费者未消费资金的保护,推动商业的可持续发展。家族信托通过法律制度层面的财产隔离,为民营企业家及其家庭保留部分“安全资产”,形成法律上的风险隔离效应,起到“晴天带伞、雨天打伞”的风险缓释效果,保障企业家家人生活无虞,让民营企业家更加“敢投资”。风险处置服务信托在保障债权人的权益的同时,加快企业风险化解、市场化重组和破产管理的进程,减少各方损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防范化解风险
近年来,面对国内外形势不确定性增强的压力,信托业严守不发生行业系统性风险底线,持续提升内控合规管理水平,积极培育信托文化,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在避免脱实入虚方面,近年来,主动管理类信托呈持续上升趋势,事务管理类信托呈持续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主动管理类信托与事务管理类信托的内部结构也在持续分化,主动管理类信托中融资类信托加速下降、投资类信托持续上升。
在化解房地产风险方面,信托业严格执行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尽职尽责全力解决存量问题,化解个别项目的流动性风险,为投资人的权益争取最大保障。
在盘活社会存量资产方面,信托公司在过去几年参与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性显著提升,信托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布局及业务逻辑也正在转变,从原有的通道角色逐步向主动管理转型,朝着资产证券化业务链上下游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