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

热门搜索:概念股金融股票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投

3.5%利率产品将 “绝迹”,银行推销储蓄型保险的窗口期还有多久?

疯狂揽客、销量猛增之余,对于银行、险企而言,销售窗口期剩下的时间或许不多了。

“抓紧机会,锁定3.5%的预定利率,下周这款产品就要下架了。”近期在广东的储户王亿(化名)频繁收到银行客户经理的信息轰炸,向她大力推销某款增额终身寿险产品。

事实上,随着存款利率不断下行,存款“搬家”迹象隐现,不少储户正寻找新的资产配置组合。市场“变局”下,银行也开始试图通过代销保险产品承接部分储户的外溢存款。记者在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年化利率在3%以上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成为被银行客户经理力推的“香饽饽”。

有业内人士指出,人身险产品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下调的预期逐渐升温也是近期保险热销的原因之一。有不少机构希望抓住政策调整前的窗口期,利用老产品停售短期内刺激保险销售,再冲击一波产品销量。

银行转推储蓄型保险

“去年其实大银行已经降息了一波,我将资金转存到一些利率更高的中小银行,今年这些银行也降息了。”对于王亿而言,将钱取出买保险,提前锁定收益成为应对存款降息的一种方式。

与王亿情况有类似情况的不在少数,近期以来随着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行,为守住“钱袋子”,有客户化身“存款特种兵”跨省存款,也有客户开始“做功课”寻找新的稳健理财方式。

不少银行借此机会,趁势转推主打“低风险”、“3%以上稳定收益”的储蓄型保险产品。尤其是目前市场上定价利率在3.5%左右的增额终身寿险、护理险等储蓄险产品,成为近期各大银行主推的网红产品。

事实上,目前储蓄型保险产品的利率看起来确有一定优势,以某国有大行推荐的某款护理险为例,其属于储蓄型保险产品,相关演示资料中称该产品分5年投入50万元,如单独计算每年投入的资金,收益率在3.26%左右,而该行5年期定期存款收益率仅为2.65%。

该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近期这款储蓄型保险产品的销售十分火爆,因为“投资时间类似”、“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基本上每周都有客户取出存款购买这个产品。但他同时也指出,不少储户仍有顾虑,因为与定期存款提前取出仅损失部分利息不同,这类保险产品一般在前3~5年提前取出,本金会有一定损失。基本都要5年以上才能回本,8年左右才有较好的收益。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即将停售大力揽客

记者发现基本所有银行客户经理在推荐这类保险产品时都强调“即将停售” “要及时下手”。一位有10年从业经验的某国有行银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目前他们银行3.5%的产品最迟这个月底就要下架,保险产品收益率此后大概率还会走低。据他介绍,近期“即将停售”成为其“谈客”的法宝,因为大部分买过保险的客户都经历过类似收益率换挡时刻,原本还在犹豫观望的客户目前基本都入场了。“大约20年前保险产品有8.8%的收益、10年前有4.025%的收益,所以大部分客户会将这次产品即将停售视为下一波换挡的信号。”

除银行外,不少保险中介近期也在各大社交平台借“预定利率3.5%的产品即将停售”噱头疯狂揽客,类似“抢占最后一批3.5%名额”“4.025%已经成为过去,3.5%即将告别”“且买且珍惜”等各类广告语不断刷屏。有保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种营销方式虽然有效,但监管层面风险较大,近期确有高利率保险产品因“炒停售”收到监管要求临时下架。

事实上,近期在银行猛烈攻势下选择购买保险的人不在少数。今年4月以来,多家银行开始密集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国有银行、股份银行利率已全线破“3”。随着银行存款利率下行,银行存款也开始外流。央行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多减552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

与此同时,保险市场热度却节节攀升,销售额水涨船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保险业发展好于预期,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95万亿元,同比增长9.2%。此外,根据险企公布的数据,今年前4个月,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太平人寿、人保寿险、新华保险6家大型保险公司合计保费收入约8830亿元,同比增长2.83%,较前3月提升0.35个百分点。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提示不要因为即将停售而盲目跟风购买产品,应重点关注保险产品的现金价值,一般而言,保险的现金价值会写进保险合同里,有保险保障基金兜底。但各类保险收益率的计算则相当复杂,中间存在不少“陷阱”。中国精算师协会向消费者提示增额终身寿险的风险时也强调,要综合考虑家庭情况、收入情况,根据自身需求确定投保何种保险产品。前期退保损失大,因此并非“稳赚不赔”。有的保险营销员在销售增额终身寿险产品过程中涉嫌误导性宣传,请消费者予以警惕。

保险业后市怎么走

疯狂揽客、销量猛增之余,对于银行、险企而言,销售窗口期剩下的时间或许不多了。

今年来关于保险产品利率下调的市场风声不断,近期“靴子”即将落地。今年3月,在监管组织多家险企召开的座谈会上,各险企基本就降低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达成共识。而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和产品预定利率紧密相连,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的下降也意味着产品预定利率的降低。今年4月,据市场消息,监管要求寿险公司调整新开发产品的定价利率,控制利差损,要求新开发产品的定价利率从3.5%降至3.0%。近期,记者从多位保险业内人士处获悉,这一调整时限最晚在6月30日,预计下个月市面上定价利率在3%以上的保险产品将逐渐“绝迹”。

随着此后高收益保险产品下架完毕,保险产品或即将面临销售疲弱的真空期。对于此前不少曾依赖增额终身寿险等产品一路高歌猛进的险企而言,将面临不小挑战。以中邮人寿为例,在2022年保险收入中,两款增额终身寿险贡献的比例超50%,中邮年年好邮保一生C款终身寿险以及中邮年年好邮保一生A款终身寿险分别在2022年为中邮人寿带来277.89亿元、198.56亿元的保险业务收入。

不过也有机构仍看好二季度保险行业发展。天风证券非银联席首席分析师周颖婕指出,保险业定价利率的下调影响或小于预期。一方面,老产品停售有望在短期内刺激保险销售达到阶段性高点,负债端增速或将达到年内高点,因此保险或仍有为期两到三个月的交易窗口,交易的核心将是年内负债端增速超预期的程度。另一方面,即便定价利率下降,在未来一年可预见的低利率宏观环境下,年金险产品仍具有收益优势。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太平洋金融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拓展阅读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A、H股市场持续波动,存款收益接踵下调,银行理财收益也不见起色等,个人理财陷入两难。面对市场的窘况,投资人越发茫然,哪些产品能够接力或补位成为年度投资佳品,是投资者关心的焦点,目前增额终身寿险、外币存款和黄金或是资金端[全文]
    2023-06-01 04:01
  • 财联社5月23日讯(编辑 杨一骏)4月存续理财规模环比增长,且5月以来新发理财继续回暖。伴随住户存款下降,机构表示,存款出现理财化现象。一方面,有债市走牛,理财业绩回暖的原因;另一方面,存款利率下调使得理财产品重新变得有吸引力。同时,银行理[全文]
    2023-05-25 04:00
  • 疯狂揽客、销量猛增之余,对于银行、险企而言,销售窗口期剩下的时间或许不多了。“抓紧机会,锁定3.5%的预定利率,下周这款产品就要下架了。”近期在广东的储户王亿(化名)频繁收到银行客户经理的信息轰炸,向她大力推销某款增额终身寿险产品。事实上,[全文]
    2023-05-24 04:01
  • 被各种商家营销套路侵害权益?买到的商品出故障投诉无门? 黑猫投诉平台全天候帮您解决消费难题【消费遇纠纷,就上黑猫投诉】转自:北京商报在买保险的时候,你是否注意到了“免赔额”,还是在需要理赔的时候才发现有免赔额而失望摇头?5月22日,上海高院[全文]
    2023-05-24 04:01
  • 2022年各大银行理财公司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相较其他类型资管产品仍然表现稳健。随着各大银行2022年年报披露,银行理财子公司作为近年来新兴的金融产物,业绩也集体亮相。众所周知,去年是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元年。这一年中,受市场波动和经济下行等[全文]
    2023-05-20 04:00
  • 转自:北京商报从“四地四机构”扩容至“十地十机构”,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养老理财产品已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产品净值表现、分红回报成果如何?5月17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调整,此前出现“破净”的养老理财产品已逐步恢复净值,开始[全文]
    2023-05-19 04:00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3 by 太平洋金融 jinrong.shxwrx.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