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

热门搜索:概念股金融股票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险

近六成财险公司承保亏损!“减震器”功能获肯定,难解中小机构盈利困境

来源:慧保天下

2022年行业还在感慨财险公司迎来了最好光景,行业综合成本率大幅改善降至100%以下;2023年前三季度就出现了综合成本率显著提升,综合成本率上行的情况。

根据慧保天下的统计,随着飓风、暴雨、火灾等自然灾害迭起,与之相关的保险和报损需求大幅上升,加之疫情防控措施解除,导致车险、意外险赔付回升等因素,2023年前三季度,已披露数据的84家财产险公司净利润相较去年同期有显著下降,净利润444.99亿元,较2022年前三季度减少约74亿元。保险业面临巨额赔付,承保盈利愈发艰难,近六成财险公司出现承保亏损。

好消息是,灾害来临时,保险业首当其冲,充分发挥保险业“减震器”的角色,积极承担理赔责任,保险业的价值也在一件件的赔案中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灾情过后,数家保险公司均收到了来自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感谢信。

01

坏消息:极端灾害频发,车险赔付率上升,前三季度近六成财险公司承保亏损

7月以来,受台风暴雨天气影响,北京、河北、北京、河北、黑龙江、福建等地遭受严重灾害,主要涉及家财险、企财险、车险、农险。

根据应急管理部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我国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比增加近50%,是近三年来的最高水平。

大灾导致保险公司赔付额大幅激增。金融监管总局披露数据显示,截至8月15日,河北等16个受灾地区保险报案26.6万件,估损金额97.6亿元,赔付及预赔付共计14.5万件、25.4亿元。

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吉林、黑龙江、福建6个受灾严重地区保险报案24.5万件,估损金额90.5亿元,赔付及预赔付共计13.3万件、24亿元。

“慧保天下”还粗略统计了受2023年自然灾害事件影响更大的财险公司的接报案以及预估赔付情况。截至8月21日,仅纳入统计的几家保险公司就已经接到相关报案17.7万余件。另据近期了解,头部财险公司的在2023年水灾赔付中,基本都达到了10亿元以上。

根据中国人保半年报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截止到8月28日,仅杜苏芮台风估损的毛损失大概就达到了38.6 亿元。

自然巨灾频发所导致的赔付率上升自然传导至经营端,今年前三季度,保险业的承保盈利愈发艰难,近六成财险公司面临亏损。各大险企也在2023年前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不约而同谈及,受今年大灾以及出行需求恢复等因素影响,前三季度承保综合成本率有所上升。

整体来看,在84家财险公司中,共有50家险企综合成本率超过100%,6家险企综合成本超过150%。

抗风险能力最强的“财险老三家”的综合成本率也均出现上涨:

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人保实现营业收入1379.98亿元,同比下降0.6%;实现归母净利润6.22亿元,同比下降89.6%。

对于第三季度净利润的下降,中国人保称,一方面,受“杜苏芮”、“海葵”强台风等灾害事故影响,人保财险赔付成本同比增加;另一方面,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叠加资本市场波动较大影响,使得部分金融资产价值波动于当期体现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财报显示,前三季度,人保财险综合成本率97.9%,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

同期,平安财险整体承保综合成本率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至99.3%;太保产险承保综合成本率为98.7%,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

02

好消息:多家险企受到地方政府表彰,保险业“减震器”角色获肯定

虽然因为车险赔付增加、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导致财险公司赔付率有显著上升,导致行业整体综合成本率明显提升,但由于在自然灾害应对中表现出色,财险业也正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更多的肯定。

据了解,一些财险公司在2023年的水灾之后,收到了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感谢信,表彰其在灾害发生后的积极行动。

事实上,在经过多年发展以及高度的竞争之后,国内保险公司在应对各类自然灾害时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应急预案,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当地查勘定损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开展工作,总公司视灾害发生情况,还会酌情从其他地区抽派人手,赶赴灾害现场。

在今年极端的暴雨台风灾害中,各大保险公司首当其冲,积极承担理赔风险。中国太保走访重点企业7943家,开展救援服务5000余台次,在全国的7大线上理赔工厂成立了170人小组专项支援客户回访;中国人保在全国调集、储备大灾理赔专业人员400多人,实施车辆救援2万余次,为客户提供医疗救援和医疗费用垫付……

在一整套成熟流程的作用之下,保险公司俨然已经成为到达各类灾害现场最早的社会力量之一,在灾害发生初期,给受灾民众吃下一颗定心丸。

除了在职责范围内,积极开展查勘定损赔付等工作,保险公司还会以其他方式参与灾害救助,甚至还采用捐款的方式,为受灾地区进行慈善捐助。

无论是在2021年的河南水灾,还是在今年的北京、河北、东北等地的水灾救助中,保险公司,尤其是财险公司都俨然成为了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于保险业是有明确要求的,要求其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保险业的定位进一步得到明确,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其“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的功能已经得到了更高层面的认可。

极端灾害过后,高额的赔付着实会令保险公司本就承压的业绩雪上加霜,但保险业的价值也在一件件的赔案中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风险保障功能是保险业区别于其他金融服务业的最大的特征所在。

03

距离国际水平仍有巨大差距,防灾减灾将成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尽管保险业的功能和作用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但不能否认的一个现实是,尽管近年来国内保险业在各类自然灾害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相较于国家发达国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报道称,2014年时,国际上的巨灾保险赔款比例一般占到灾害损失的30%—40%,但当时国内保险赔款占比不足1%。到2021年,国内保险业在灾害赔付中发挥的作用有了显著提升,达到了10%左右,但相较国际水平,仍存在巨大差距。

尤其是在极端天气频繁的当下,各类灾害导致的损失仍有可能急速增加,这更是保险业必须直面的难题之一。

根据瑞再研究院发布的sigma报告,2022年,因自然灾害导致的全球经济损失约2750亿美元,保险损失1250亿美元,连续两年超过1000亿美元。

报告同时指出,2022年的自然灾害损失状况再次验证过去30年巨灾保险损失年均增长5%-7%的长期趋势,预计这一趋势仍将持续。

灾害的频繁发生会进一步激发人们的投保欲望,这预示着保险公司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样是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的sigma报告,预计到2040年,气候变化将使风险资产池扩大33%至41%,随着灾难损失激增,全球新增财产保费将达到1490亿至1830亿美元。届时财险公司尤其是再保险公司的潜在市场将扩大两倍不止。

但与此同时,膨胀的保费也预示着更高的赔付责任, 保险公司能否在业务发展与赔付中寻找到可持续发展之道成为关键所在。

长期亏本的买卖注定不会长久,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现象逐渐增加的情况,保险公司更重要的,是寻求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灾害预警保障机制,借助制度手段、技术手段、金融手段等,将各类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降至更低水平,通过将保险公司工作重心从销售、赔付真正地转向防灾减灾,从根本上提高经营效能,并进一步拓宽保险业自身的内涵和外延。

因此,在车险承压、非车险也快速发展成为红海市场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更迫切需要破除旧有经营观念,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寻找新的增量市场,而防灾减灾恰恰是适合的方向之一。

在面对此次极端自然灾害时,不少保险公司就在发挥缓释和对冲风险的作用的同时,纷纷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预警防范,从而做到高效能的减灾减险,帮助受灾的个人和企业转移风险,赔偿损失、减轻经济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时代呼唤担当者,社会需要担当者。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在面对此次极端自然灾害时,保险公司在发挥缓释和对冲风险的作用的同时,纷纷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预警防范,从而做到高效能的减灾减险,帮助受灾的个人和企业转移风险,赔偿损失、减轻经济负担。在车险综改后,原保险公司的理赔负担很可能因巨灾风险纳入车险条款而有所加重。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太平洋金融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拓展阅读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4 by 太平洋金融 jinrong.shxwrx.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